編者按: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近8年來,沿江省市和中央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扎實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決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發展發生了重大變化。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背后,氣象部門如何深度參與其中?中國氣象報聚焦“生態優先”“協同融通”“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等關鍵詞,集中展現全力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氣象作為。
生態優先
要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
——習近平
逐綠而行 增色長江之美
長江是長江經濟帶的紐帶。無論未來長江經濟帶怎么發展、發展到哪個階段,都不可能離開長江的哺育。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還要依賴于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
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從何而來?筑牢長江源頭生態屏障是首要。
氣候是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活躍因素,是自然生態系統狀況的綜合反映。源頭觀測體系的健全,可以為高原水汽通道、溫室氣體監測和森林生態保護、防沙治沙、水土涵養以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更加精準的科學依據。
2021年,目前中國海拔最高的天氣雷達站——青海省玉樹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站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2022年,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建成“一站多用、一網多能”的青藏高原綜合生態氣象觀測系統,填補了青藏高原羌塘自然保護區、高原多類型典型冰川、江河源頭綜合生態氣象的監測空白。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圖/王罡
沿江而下,在湖北宜昌、湖南岳陽、安徽馬鞍山、江蘇揚州……昔日幾近絕跡的江豚近年頻頻現身,成為長江沿線一景,這得益于長江水質和生態系統的改變。
水華是影響水質一個重要因素。聚焦于此,浙江省湖州市氣象局聯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浙江大學等單位分析南太湖藍藻水華發生發展與水質變化規律,建立多源數據融合應用平臺和藍藻信息服務網,實現跨部門跨地區資料共享;安徽氣象部門建立基于MODIS和LANDSAT衛星數據的時空融合巢湖藍藻監測系統;湖北氣象部門聯合長江流域生態監督管理局承擔湖北省環??蒲许椖俊暗そ趲靺^入庫河流回水區水華監測預警體系研究”,完成丹江口水庫星地同步試驗的光學本地調查工作。
另外,重慶氣象部門連續三年在長江支流針對水體葉綠素含量、懸浮物濃度以及有機污染物開展測量,結合無人機多光譜數據、風云氣象衛星數據、高分衛星數據,開展天地空一體化水質變化監測,形成了更加全面精準的三峽水庫重慶段水質“體檢報告”。
“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如此這般老百姓記憶中的美好景象,已然重回現實——2022年,長江干流水質繼續保持在二類以上,連續3年穩定在優良水平。
游客在長江水系第一大瀑布——貴州省赤水丹霞旅游區大瀑布前游覽。 圖/易盛武
一個良好的長江生態系統,不僅在于水,還在于“空氣”。
在上海崇明濕地保護區的腹地,坐落著一座守望長江口15個年頭的橋頭堡——崇明東灘大氣成分綜合觀測站。這里分秒級傳回的數據,可供科研人員持續監測長江下游城市群的大氣成分背景濃度變化、海陸氣相互作用等物理化學過程,又可為長江下游地區碳源匯的準確反演及科學評估提供依據。
青山著意、綠水含情。在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中,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紅利不斷釋放。據統計,沿線省市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達到46.5%,江蘇、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6省的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國前10位。
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住“天時”這一氣候優勢,氣象部門積極作為,助推綠水青山成為“幸福不動產”——
重慶市奉節縣打造“三峽涼都”品牌,讓夏季到奉節避暑養生成為一種新的康養潮流;云南省屏邊縣充分發揮“中國天然氧吧”品牌效益,著力抓好生態旅游、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養老養生產業等項目的挖掘和包裝,實現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避暑旅游優選地”貴州省貴陽市在多個國內氣候經濟榜單上位居前列,發揮氣候優勢發展避暑經濟,撬動“氣象紅利”,讓“涼資源”變“熱產業”。(吳卉 張歆平 唐悅 朱曄 郭若水 王晨玨)
協同融通
要堅持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著力點,沿江省市要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增強區域交通互聯性、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穩步推進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習近平
行穩“智”遠 護航“黃金水道”
長江是連接我國西南、華中、華東三大經濟區的交通運輸大動脈,它的干線年貨運量達到35億噸,是全球內河運輸最繁忙、運量最大的“黃金水道”。
暴雨、強對流、洪澇……蜿蜒數千公里的航道之上,災害性天氣及其衍生影響隨時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聚焦于此,氣象部門不斷強化主動、互動、聯動工作機制,增強流域氣象保障能力,護航船只行穩“智”遠。
“航道霧情監測報警:7月6日15時00分,距宜昌514.8千米的睦和氣象站能見度500米至1000米,請客船、渡船立即停航,其他船舶采取安全措施,嚴禁冒險航行?!痹谥貞c市氣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打開“知天·行業氣象服務系統航運氣象”平臺,最新氣象報警詳細展現。重慶市氣象局研制的這一系統,可實時監測和預報航道天氣情況,一旦有航段出現不適航天氣,系統將自動以發送手機短信等方式通知相關部門和船只。
此外,重慶氣象部門還建立了水上交通安全氣象保障服務系統,將精細化航道實況、預報預警服務產品接入“長江航道圖”App。
這僅僅是氣象保障“黃金水道”暢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氣象部門大力發展航運智慧氣象服務,利用信息化手段,由點及面強化長江各省際、各區域協同融通,助力提升“黃金水道”安全通航能力。
在湖北,氣象部門以長江經濟帶氣象保障服務全國先行試點為契機,發揮長江流域氣象中心牽頭單位職能,組建長江航運氣象服務聯盟,成立流域中心科學技術委員會,設立長江流域氣象開放基金,強化流域服務的協同聯動和科技支撐,為長江經濟帶氣象保障服務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湖北省荊州市氣象局科研人員在石首天鵝洲麋鹿保護區開展光譜監測。荊州市氣象局供圖
聚焦保障航運安全,湖北氣象部門完善觀測站網共建共享機制,打造長江流域氣象監測站點“一張網”、數據“一個庫”、應用“一終端”,實現流域2.3萬余個氣象、水文站點信息共享共用;將長江航運氣象影響預報常態化,精細劃分63個長江宜賓至南京段航道,確定影響船舶通航條件高影響天氣因子閾值;加強與長江航務、海事部門合作,初步建立智慧型精準航運氣象服務業務,2023年汛期發布長江水道通航天氣預報、重點港口天氣預報400余期。
“氣象、航道跨行業合作空間巨大,在科研、基礎設施共建、信息共享、常態化會商機制、聯防協作溝通等方面優勢突出?!遍L江瀘州航道局局長顏洪斌說。
四川省瀘州市氣象局與長江瀘州航道局于2021年3月簽署航運氣象保障合作協議。目前,瀘州境內132公里的長江航道上17個多要素氣象觀測站建成并組網,實現沿線10公里精度氣象觀測全覆蓋。
在精密監測支撐下,多部門共建“瀘州長江航運高影響天氣自動監測與預警平臺”,可針對航道沿線設計航段天氣通航等級等定制化服務,精度達到空間分辨率1公里、時間分辨率分鐘級。
像這樣因地制宜針對長江航道的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逐漸在長江沿線“落地開花”——云南、重慶、湖南氣象部門分別新建13個、75個、16個航道交通氣象站,提升流域航運氣象監測能力;上海氣象部門建成重點航道高時空分辨率的海洋氣象精密觀測網,實現主航道大霧監測覆蓋率超過80%;浙江氣象部門開發“氣象安全導航”系統,為行船提供氣象安全保障。(李悅 唐悅 鄭鏵)
統籌好發展和安全
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安全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以一域之穩為全局之安作出貢獻。?
——習近平
穩產保供 服務全局之安
作為我國縱深距離最長、覆蓋面積最廣的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事關全國發展大局。發展和安全,不可失之偏頗;一域與全局,還需辯證統籌。氣象服務也是如此。
扛牢糧食安全責任
秋收正當時,江西省都昌縣汪墩鄉七星村,農民們駕駛著農機收割稻谷,田間一派好“豐景”。
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今年九江市9個“雙季早稻早播早育”氣象適用技術示范點全部增產,大部分地區畝產增幅超過10%。此項技術是江西氣象部門聯合省農業農村部門經過多年研究與試點實現的,不僅能提高早稻對熱量資源的利用率,延長雙季稻生長期,擴大晚稻中熟、遲熟品種的種植比例,還能幫助種植戶科學安排作業時間,避免因盲目早播而造成出苗困難。
做好保障農業生產“加法”,藏糧于技的“氣象密碼”不僅在地里,還少不了懸掛萬里高空的氣象“天眼”。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氣象局工作人員在該縣南北港江豚保護基地乘船觀測氣象數據,記錄江豚出水活動、頻率等。 圖/魏東升
近年來,江西氣象部門加強衛星遙感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定期對水稻、油菜的種植面積、長勢、旱澇災害影響等開展監測與評估服務,守護耕地紅線。安徽氣象部門融合衛星遙感地表分類和作物種植面積識別產品,實現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產品自動化加工處理。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圍繞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服務保障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實施,今年6月,中國氣象局印發《水稻種業氣象服務指南(試行)》。
根據該指南,四川省瀘州市瀘縣氣象與農業農村部門、制種公司建立聯動機制,組成專家聯盟,聯合研究雜交水稻制種氣象指標、氣象災害指標,開展雜交水稻制種氣候適宜種植區劃。
“公司今年生產的4個品種平均產量比往年增加5%至10%,尤其是揚花期間的降水預報,對‘920’噴施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而收獲期的降水預報對搶收期間防止穗萌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睘o州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感謝氣象服務。
“一盤棋”深化能源合作
受區域性干旱影響,今年上半年金沙江、瀾滄江出現來水偏枯的情況,云南電力保供形勢異常嚴峻。
云南氣象部門強化上游流域積雪覆蓋衛星監測及融水趨勢預測,準確預測出春季兩次積雪融水增流過程,幫助金沙江中游、瀾滄江上游多座龍頭樞紐電站在枯水期及時補充水位,為下游大型電站增加發電量創造條件。同時,準確把握由旱轉澇的時間節點,提醒各電力生產單位不能因雨季開始盲目開閘降低庫容,而應留存庫容以增加水電儲能。
其中,云南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根據預報,抓住8月降水偏多的有利時機,洪峰流量實現每秒5000立方米左右,不僅完成本級各大庫區的蓄水儲能,還為金沙江下游4座大型電站補上了前期庫容的虧空,實現蓄水與發電的雙贏。
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大壩沐浴在晨霧中,一臺臺水輪發電機組排成一列,開足馬力運行?!扒安痪?,三峽電站實現2023年首次滿負荷運行,為受電區域輸送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敝袊L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
依托“天資·智能預報系統”,重慶氣象部門開發三峽面雨量服務業務平臺,為三峽工程合理利用水資源、增加三峽電站發電量及合理安排分蓄洪等起到重要作用;初步建成“知天·智慧電力氣象服務系統”,接入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的電力智慧云系統,及時響應發電、輸電、用電等實時業務需求。
2023年2月1日,江蘇省常泰長江大橋主航道橋首個大節段鋼桁梁順利完成吊裝。圖/彭曄丹
在江蘇,綿延的海岸線和豐富的灘涂濕地資源為海上風力發電產業提供了廣闊舞臺。當地氣象部門精準發力,圍繞海上風電氣象服務加強技術攻關,形成基于風電場位置的未來5天逐小時的10米風、100米風、雷電概率、降水量等預報產品,并成功建立全國首個海上風電智能氣象服務系統。
“該系統應用后,風電場年發電量逐年增加。去年,濱海海上風電場發電量首次突破21億千瓦時,經濟效益顯著?!眹译娡都瘓F江蘇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楊榮說。
全局之安不只在一域發力,讓優秀科技成果走得更遠,方是有效之計。作為長江流域氣象中心所在地,湖北氣象部門將光伏、風力發電功率短期預測相關技術推廣到長江流域4省,為60余座電站提供服務。(吳彤 段里成 陳曉穎 李欽 周蓉 唐悅 郭若水 唐盛)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