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新聞

行穩致遠 心合意同 上海氣象服務“一帶一路”生動實踐

發布時間:2023年10月26日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備好“工具箱”推動落實“全民早期預警”倡議

在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背景下,早期預警可以為防災減災救災行動提供信息支撐,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

世界氣象組織一直致力于提升全球早期預警能力,上海氣象部門深度參與其中,積極打造“城市多災種早期預警工具箱”(以下簡稱“工具箱”),推動上海市、長三角地區和全國氣象部門城市多災種早期預警成果和經驗轉化成中國智慧、中國標準、中國方案,分享給全球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在今年9月剛剛閉幕的第六屆中阿博覽會首屆氣象高質量發展合作論壇暨智慧氣象展中,上海氣象部門牽頭建設的“工具箱”作為集中展出的先進科技成果之一,以主旨演講和展覽形式精彩亮相,推廣中國在多災種早期預警方面的經驗做法和技術工具,為有應用需求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供早期預警“工具箱”應用服務,推動落實全民早期預警倡議。

上海市氣象局在第3屆中國—東盟氣象合作論壇推介城市多災種早期預警“工具箱”。

據了解,該“工具箱”堅持需求導向,立足用戶視角,集成了支撐城市多災種早期預警風險評估、監測預警、信息傳播和應急響應“四大支柱”的制度工具、算法模型工具、業務系統工具和經驗案例等,為有需求的國家提供即裝即用服務,包括開源接口、訂制式服務、匯聚共享等多形式的選項,降低專業操作難度和二次開發成本,還將根據城市防災減災共性問題提供基于天氣、場景的全鏈條解決方案,推動全球早期預警能力提升,為減少氣候變化不利影響、降低風險作出積極貢獻。

近期,“工具箱”的國際推廣應用取得積極進展?;诼摵蠂鴮γ晒艊缙陬A警系統專項調查的相關結論,中蒙氣象部門達成合作意向,將蒙古國作為“工具箱”的實踐應用用戶之一,聚焦蒙古國航空氣象服務、烏蘭巴托城市內澇影響預報等需求,通過風險預警相關技術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的溝通反饋機制,不斷提升“工具箱”的普適性,增強中國氣象在國際尤其是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

“城市多災種早期預警工具箱”系統畫面,集成風險評估、監測預警、信息傳播和應急響應“四大支柱”。

未來,隨著東盟合作、中阿合作以及通過其他主場外交推廣的深入,上海氣象部門將繼續對接有應用需求的國家,特別是為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提供早期預警工具箱應用服務,建立發展國家用戶群,推動落實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倡議。(朱曄)

創建新型國際專業機構 打造全球臺風科研合作樣板

作為全球唯一的國際性臺風聯合科研專業機構,服務國家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倡議,著力推動上海成為世界臺風-海洋氣象科學研究高地,是亞太臺風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自2021年12月成立以來的重要使命。

如何將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化為精美細膩的“工筆畫”?2022年7月,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世界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與中心簽訂《技術合作和研究活動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合作協議》),明確將由臺風委員會支持中心成立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并提供相關研究建議;中心則承擔臺風委員會新業務技術和產品的應用培訓、組織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等職責。

依托《合作協議》,中心聚焦臺風監測預報的重點技術難題,全力走穩“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之路,在國際臺風聯合研究方面收獲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

2021年12月1日,亞太臺風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2023年1月,亞太臺風研究中心首屆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成立,來自6個國家的12名著名科學家“強勢加盟”。會后,中心踐行“上海國際臺風聯合研究專項”管理職責,面向全球發布《上海國際臺風聯合研究基金2023年度項目指南》,以Time-bound Pilot項目形式邀請臺風委員會各成員國科學家開展協同研發工作。截至今年10月,中心已迎來多名國外科學家參與。泰國專家Porpattama Hammachukiattikul博士來訪參與開展“熱帶氣旋快速增強的氣候活動特征及其原因分析”研究;菲律賓等國的科學家也將陸續到崗,共同加強對影響亞太區域臺風的科研攻關,幫助東南亞國家提升臺風防御能力。

本著務實的態度,中心還牽頭開展了多項國際工作。在技術應用方面,積極承擔全球臺風預報檢驗工作,評估全球各海域的熱帶氣旋路徑和強度預報,提供全球數據處理和預報系統(GDPFS)參與中心熱帶氣旋預報產品的一致驗證信息;在學術期刊方面,中心主辦的英文國際期刊《Tropical Cyclone Research and Review》獲首個影響因子2.9,并承擔了第十屆國際熱帶氣旋討論會綜述??l表工作,展示全球臺風領域內氣候、天氣、模式、觀測等方面最新進展。

如今,中心新一輪三年計劃正在緊張籌備中。以人工智能臺風模型為核心,以臺風科學試驗和臺風多學科交叉研究為保障,牽頭“3+1”臺風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臺風外場觀測擴展至亞太遠海區域,建立天基、空基、地基和?;嗑S協同觀測,提供全球/亞太臺風數據,彰顯了中心積極打造世界級臺風研究高地的雄心與魄力。

心合意同,謀無不成。兩年間,這個年輕的新型研發機構得到了全球同行的關心和支持,正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將美好愿景從設計變為現實,并以科技一以貫之,助力建成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為我國參與應對風險挑戰、推進全球治理發揮重要作用。(丁昕彤)

護航海上絲綢之路 精細化海洋氣象服務助力港區高效運轉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的海上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上海港吞吐量不斷上升,尤其是全球最大的自動化碼頭洋山四期開港后,更是帶來愈加繁忙的船舶往來。多年來,上海氣象部門步履不停,不斷探索洋山港精細化氣象服務,為“一帶一路”藍色經濟積極賦能。

2022年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盡管上海港各生產單位24小時正常作業,但集裝箱吞吐量仍然一度出現了下滑。針對這一情況,上海氣象部門基于集合預報和高分辨率模式預報數據,充分結合港口航運用戶需求和船舶靠離泊風險閾值,研發了大風、大霧、強對流等海洋氣象災害性天氣的概率預報算法,為港口航運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在上海小洋山冠東碼頭,上海海洋中心氣象臺工作人員為橋吊裝卸開展現場氣象服務。

同年7月,上海氣象部門正式推出洋山港精細化氣象服務保障方案,涵蓋未來十天天氣形勢分析,包括分時段、分災種、分場景、分概率精細化預報,風險災害防御指引和提示等,可針對能見度不良、強對流、大風或臺風等惡劣天氣進行提醒,助力洋山港區在天氣狀況較差時,捕捉相對適合作業的時間窗口。在精細化氣象服務的保障下,2022年下半年上海港逆勢扭轉,全年共完成4730.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0.6%,連續第十三年蟬聯全球第一。

每年“臺風季”,及時的氣象預報預警對港區船舶安排和設備保護十分關鍵。根據洋山港地形和作業特點,上海氣象部門為港區量身定制了臺風預警細分作業區發布方式,讓預警發布和解除不再“一刀切”,為港區生產贏得更多時間。據了解,2019年臺風“利奇馬”影響期間,得益于精細化氣象預警,港區作業天數增加了一天,相關公司的效益增加了近千萬元。

為保障國家重大工程之一的洋山深水港區小洋山北碼頭工程,今年8月,洋山北氣象站在小洋山島最北側堤岸上建成并正式運行,風力、風向、氣壓等監測數據實現實時回傳,標志著小洋山島上所有港區和碼頭實現了氣象觀測全覆蓋。據了解,小洋山北碼頭工程建成后將承接長三角港航一體化江海聯運服務,在長江經濟帶和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重要作用。

洋山北氣象站建成運行,服務江海聯運。

為服務日益頻繁的海上貿易往來,除了面向港口,上海氣象部門還聯合大連海事大學等科研單位進行技術攻關,經過兩年的研究,成功自主研發出遠洋氣象導航系統,終結了國外氣象導航公司的壟斷歷史。精湛的技術、貼心的服務,讓國產氣象導航服務的觸角從國內延伸至全球,在“一帶一路”建設項目中發揮日益重要的支撐作用。(朱曄)

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輸出 區域數值預報模式在緬甸落地生根

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長期探索和實踐中,如何發揮技術優勢并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輸出,從而更好地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對此,上海市氣象局數值預報團隊將科技創新與“一帶一路”倡議緊密結合,向緬甸氣象和水文局推廣區域數值預報模式及相關技術,沿著創新之路創造更多合作場景。

早在2016年至2017年,緬甸氣象和水文局局長就曾兩次致函中國氣象局,尋求數值預報技術援助和相關培訓,以提高其氣象現代化水平。經討論協商,確定上海市氣象局為任務承擔單位。

責任重大,使命在肩。隨后兩年,上海市氣象局在此前援建馬來西亞等國家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建設的基礎上,不斷深化科技人才交流,先后為4名緬甸技術骨干人員提供數值預報云服務專題培訓,并兩次組織技術專家組訪問緬甸氣象和水文局,為其提供區域數值預報系統應用相關培訓,助力提高緬方人員的數值預報基礎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

在此過程中,合作與友誼已成為中緬兩國氣象部門關系的基石。向縱深推進,為緬甸設計搭建9公里分辨率的實時數值預報模式系統,更是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新典范。2019年4月,該系統正式部署在上海氣象局曙光高性能計算機上,并通過智能氣象網格預報云平臺,分發至緬甸氣象部門。結合緬甸的氣候背景和地域特點,上海市氣象局數值預報團隊綜合應用多年來在區域模式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各項技術,實現區域高分辨率數值預報模式的精細化預報,可更好地把握災害性強降水,為提升緬甸當地氣象預報和防災減災能力,提供重要的業務支撐。

2020年,緬甸被世界氣象組織(WMO)選定為“國家水文氣象診斷”(英文簡稱CHD)項目的首批參與國之一。受WMO邀請,中國氣象局任命上海市氣象局王曉峰為此項評估的牽頭人。作為自2017年以來對緬甸數值預報援建工作的延續,評估小組對緬方機構設置、觀測與模式、氣候水文服務、數據分發及反饋等進行全面調研,編寫完成緬甸水文氣象能力評估報告,并應邀參加CHD評估視頻錄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年耕耘,區域數值預報模式及相關技術在緬甸落地生根。2020年5月,緬甸氣象與水文局發來感謝信,對上海市氣象局協助支持緬甸研發本地數值預報系統、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表示誠摯感謝。

現如今,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已形成一條互利共贏、繁榮發展的大道。更多的氣象科技成果必將搭乘“一帶一路”的東風走出去,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觀云測雨,彰顯大國擔當。(丁昕彤)

(圖片來源:上海市氣象局提供?責任編輯:張林)

掃一掃分享至朋友圈

色久悠悠婷婷综合在线亚洲,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不卡,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