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傍晚至8日上午,廣東省深圳市出現自1952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降雨過程,打破有氣象記錄以來7項歷史極值。全市緊急轉移22萬余人,220個地下空間進水,無人員死亡,災后12小時城市運行基本恢復正常。
其背后的支撐,是深圳氣象部門及時開展直通市委書記、市長的決策服務,是與市應急管理、教育、交通運輸、住建等部門的防災聯動,是對龍崗、羅湖、鹽田等區負責同志的電話“叫應”,也是面向公眾全網預警信息的靶向發布。
在超大城市深圳,經濟社會系統對氣象災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日益增加。如何將防災減災落實落細、融入城市運行與管理?市氣象部門通過實施基層“網格+氣象”行動、市區攜手打造氣象災害防御“龍華樣板”、開展區級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等工作,筑牢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綜合網格發揮防汛防風“大作用”
9月2日20時30分許,受臺風“蘇拉”影響,光明區玉塘街道金田灣商場門口的一棵樹倒伏,阻礙交通運行。田寮社區網格站站長吳健民立即趕來支援,與網格員維持秩序、清理現場。
“風雨來臨前,我們就在深圳社區網格管理平臺中的天氣服務欄目中收到了針對社區的氣象信息和防御指引?!备鶕畔?,吳健民迅速組織網格員對轄區內易出現安全隱患的地帶開展巡查和處置。
這是深圳市氣象預警信息“零時差”直達綜合網格、扎實推進“網格+氣象”行動的一個縮影。
在這次應急行動中,吳健民認為,把網格員納入到應急聯動發布系統,很好地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的先導作用?!安粌H能讓網格員在動態服務群眾的過程中收集氣象資料和服務需求,還能及時反饋災情雨情等信息,形成閉環管理?!?/p>
深圳市陸海一體氣象災害防御決策服務系統接入深圳市應急管理監測預警指揮中心提供氣象技術支撐。深圳市氣象局 供圖
“點”上的精準預報信息是網格員得以更加精準抵達基層治理“末梢”的關鍵?!盎谖恢玫臍庀蟊O測預報預警等信息展示和查詢功能,可以讓網格員隨時隨地掌握網格氣象風險、預報預警等信息,從而進行定制化編制和加工,實現快速傳播?!笔形ㄎ鐓^網格管理辦公室主任曲紹德說。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沒有設置區級氣象部門的超大城市,如何進一步滿足網格管理對氣象的需求?進一步增加氣象與社區網格的黏合度?
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氣象局深入調研、加速破題——充分利用資源力量,主動融入基層治理體系,探索構建“5025”“社區網格+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新模式(“5”即搭建市-區-街道-社區-綜合網格五級網格體系信息傳播,“0”即氣象預警信息“零時差”直達綜合網格,“2”即延伸“社區+小分格〈綜合網格片組〉”兩級網格氣象服務“觸角”,“5”即“有方案、有制度、有指引、有平臺、有培訓”體系化支撐)。以“502”措施為“黏合劑”,5個“有”做保障支撐,推動氣象與基層網格治理黏合,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鎮、街道等基層網格化管理,以“小網格”撬動“大治理”,從“小切口”服務“大民生”。
圍繞“怎么服務”,市氣象局探索構建形成多部門、多單位融入基層網格治理體系、協同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格局。
在五級網格體系下,市氣象局針對市、區兩級網格提供基于位置的精細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服務,在市委政法委覆蓋全市677個社區的“深圳社區網格管理”平臺及大鵬新區“大鵬智網”上實現氣象監測、預警預報等信息展示和查詢,為兩萬余名網格員提供臺風、暴雨、雷雨大風、寒冷等實時預警信息和防御指引。
而對于街道、社區和小分格(綜合網格片組)這三級網格,市氣象局與馬田街道探索建立社區網格基層治理微信群,以街道、8個社區和80個小分格網格員為樞紐,在其組建的5000余個基層治理微信群快速傳播,實現氣象服務直達社區居民。
同時,深圳市氣象局和市委政法委攜手建立溝通對接和工作協調機制,編制《深圳市“網格+氣象”行動方案》《深圳市社區網格氣象防御工作指引》,建立網格員氣象防災減災培訓制度,將氣象服務產品融于市、區網格管理平臺,推動基層氣象防災“有方案、有制度、有指引、有平臺、有培訓”,體系化支撐“網格+氣象”行動落地。
不僅如此,市氣象局還打造“紅色小分格”,讓黨員、干部融入網格日常管理。光明區馬田街道工作委員會委員張學儒點贊這一動作:“‘小分格+氣象’治理服務新模式的出現,著力提升了街道社區防災減災能力?!?/p>
市區聯動打造氣象災害防御“龍華樣板”
今年以來,深圳市氣象局強化主動互動聯動,與龍華區共建“四個一”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龍華樣板”,為全市防災減災提質增效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市區攜手打造精密監測“龍華樣板”。深圳市氣象局 供圖
7月24日,龍華區應急管理監測預警指揮中心數據顯示,15時10分至16時15分左右,觀瀾街道最大1小時降水量達72.7毫米(庫坑站),極為接近街道自2007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這一關鍵數據為區政府科學決策、相關部門應急處置提供了有力依據。
強降雨的實時監測,得益于市區共織的“精密監測一張網”。針對氣象災害風險隱患點和人員密集場所,龍華區加密布設觀測點,今年以來就建設75處氣象監測設施,實現1公里內天氣氣候一體、地空天立體監測。區應急管理局綜合防災減災科負責人簡丹說:“在本次降雨過程中,非新建站中的最大1小時降水量監測數據為14.3毫米(福城站),約為庫坑站雨量的20%,無法體現本次降雨的真實情況?!?/p>
在7月24日的強降雨過程中,區應急管理局綜合防災減災科高級工程師吳星霖依托市區共創的“精準預報一平臺”,結合雷達回波、社區自動氣象站等監測資料,及時進行庫坑天橋定點短臨預報和積水閾值提醒服務,為應急處置提供動態實況和咨詢等服務。
同樣在今年,龍華區建成了集氣象監測、預報、服務等于一體的決策氣象信息支撐平臺,有機融入市氣象局智慧氣象六大支撐平臺,連接應急管理監測預警指揮中心,直通區政府“數字駕駛艙”和城市運營數字平臺,并與市應急管理服務平臺實現信息互融互通,為開展全過程滾動跟蹤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提供支撐。
運用平臺開展服務的,是龍華區組建的區級氣象服務支撐隊伍,包含4名專業氣象人員,吳星霖正是其中之一。
在共建“精細服務一隊伍”后,龍華區與市氣象局進一步形成會商聯動機制,不僅將區各級部門防災責任人信息納入市氣象局預警短信服務平臺,還更新了91人的基層氣象信息員隊伍信息,讓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通過各類工作群迅速到達各級防災減災責任人。
不僅如此,龍華區還聯合市氣象局,依托深圳天氣融媒體矩陣等途徑為公眾提供氣象科普服務,推動優質氣象科普資源開放共享,共同下好“氣象科普一盤棋”——率先在部分社區建設防災減災氣象科普站,推進氣象科普進校園、進社區,持續提升社區最小單元格應急響應能力和韌性。
以區級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促進基層治理
面對極端天氣事件突發頻發帶來的城市氣象災害風險,以及日益增大的城市治理難度,深圳市氣象局在龍華區等3個區試點開展區級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水平調查評估工作。
市氣象局減災與服務監督處處長劉源介紹,通過建立氣象災害防御能力評估機制,推動各區(新區、合作區)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應急管理和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升區域及重點企事業單位的氣象災害防御水平。
圍繞“為啥評”,首先要明確評估的對象。今年,市氣象局在和龍華區加強聯動共建“四個一”氣象防災減災“樣板”的基礎上,明確龍華區、福田區、光明區等3個區為首次試點評估對象。
明確評估對象后要確定“評什么”。聚焦災前預防水平、臨災預警水平、災中處置水平、災后恢復水平“四個維度”,劃分出氣象災害防御準備、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災后恢復與重建“四個階段”,貫通指揮體系-應急預案-工程設防-應急準備,監測-預報-預警-聯動,應急響應-先期處置-指揮調度-應急救援,災損評估-社會救助-巨災賠付-恢復重建等氣象災害防御全過程的“四個鏈條”,市氣象局構建起區級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三級指標體系,以客觀比較區域防御水平差距。
聚焦“怎么評”,市氣象局與龍華區等3個區及市直有關部門建立協調聯動工作機制,依托第三方評估單位,區分不同單位類別、性質和防范應對重點,按專業領域面向各區及有關部門、街道、社區、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開展分類調查,并統計、匯集數據,重點圍繞臺風、暴雨、強對流等防范應對開展分析評估,客觀反映氣象災害防御水平短板,系統梳理試點區域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成效、經驗做法、存在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怎么用”是重點。市氣象局將結合常態化的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加強亮點工作、創新舉措的總結歸納和推廣應用,形成各區競相推動氣象防災減災建設的新格局。各區、有關部門將組織梳理防御短板弱項,加強本區域本部門本領域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建設,優化防御措施,提升重點區域、敏感行業承災能力。
“目前,全市已進入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實踐探索階段,適時梳理總結經驗,規范評估工作標準、制度等方面?!眲⒃凑f。下一步,將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制度體系,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標準規范建設。
(作者:黃彬 王美麗 謝盼 徐文文 責任編輯:劉淑喬)